top of page

產業風雲:電動車三國志,開打!

淨零排放是現今全球最重要公共議題之一,運具電動化更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風景,本篇要讓對「電動車產業」有興趣的你知道:

1. 電動車已是各國重點產業
2. 中美歐的電動車政策
3. 未來可關注的議題

電動車猛進,全球車業捲起千層浪

根據我國工研院(IEK)的報告(純電+油電等),2020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才 500 萬輛,2022 年已超過 1,500 萬輛,預估到 2030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達 4,680 萬輛,屆時年複成長率將達 25%(註:根據不同的研究機構,全球電動車的年銷量略有不同)。


相較停滯甚至衰退的燃油車銷量,成長如此快速的電動車銷售已為各國覬覦的肥肉。如果我們更仔細的檢視國家分配的情形,就會發現中國、歐洲、美國已佔全球電動車近八成的市佔(如下圖)。


各國政府除了想辦法讓該國的電動車保有量能達到政策目標外(延伸閱讀:專家帶路!一次看懂2021國際淨零政策與看點),各國政府協助該國車廠在國內行保護主義、去海外攻城掠地之意圖也已很明顯。以下將介紹,佔全球電動車近八成的中、美、歐三國的電動車政策與目標。


中國:全球 EV 市場的衛冕者

身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,為了扶植本土業者、降低空汙,中國的電動車的布局相當早。


當時,中國最早在萬鋼(曾在奧迪汽車公司任職的科學技術部部長)砸下「十城千車」等鉅額補助方案,提供消費者、車廠相當的誘因。對於消費者來說,政府提供充電優惠、限牌等措施,因此民眾有誘因使用電動車;對於車廠來說,政府有「雙積分」的制度要求車廠生產電動車;對於外資電動車廠來說,以前外資要進入中國都要合資(例如東風-本田),但 2015 就開始逐步放寬(如特斯拉的直接投資)。不過近期隨著電動車已從政策導向轉為市場導向,補貼將陸續停止。


圖片來源:Pexel


站穩腳步,再下一城

過去中國靠著汽車業天然的「價格優勢」作為屏障,讓中國的車企在國內站穩腳步,新創車廠如過江之鯽,2022 年比亞迪 (BYD) 甚至已經超越特斯拉的銷量,可是,中國車廠野心豈止於此?


利用規模經濟與價格優勢,中國智慧車輛早已在全球攻城掠地。前進歐洲,以中低階的電動車和歐洲當地高級車款做出市場區別;此外,中國的電動巴士也站穩國內市場(中國大陸 65.2 萬輛,占全球 96.9%),賣到全球成為國際上最主要的電動巴士輸出國;輕型的電動機車更早已進軍主要二輪機車使用國,如東南亞等。


在中美地緣政治之下,未來中國雖然不會像美國那樣的明說,但也會變成中國用中國的零組件、美國用美國的零組件,原因且讓我們在下節美國篇中說明。



美國:劍指中國的挑戰者

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,拜登總統宣布美國 2030 以後,新售電動車要佔 50% 以上。其中美國 50 萬輛校車及柴油巴士,都要電動化或轉成潔淨能源車輛。此外,《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》中,有 75 億美元用於擴建電動車充電網路,預計增加 50 萬座充電站,全美國加油站現在也才只有 12 萬個,拜登要有 50 萬個充電站,意即電動車充電將會比燃油車加油更方便。


比較引起關注的是,今年剛通過《反通膨法》(Inflation Reduction Act,IRA),讓美國民眾到 2032 年,購買電動車將獲得高達 22 萬元的稅額減免。但書是規定該款電動車須在北美地區進行最終組裝,且電池的關鍵礦物來自美國或其簽有 FTA 之國家達一定的比例(2024年1月1日前須達 40%,並從該年度起逐年增加 10%,至 2027 年 1 月 1 日起須達 80%)。


圖片來源:Pexel


降低依賴,重組供應鏈

過去美國汽車業大量依賴中國廉價的零組件,車廠業者開玩笑說:「美國車其實是一半的中國車」。然而這套中國製造、美國車廠掛牌的模式,近幾年在疫情封控、地緣政治下已被多次檢視。


近期美國培養本土供應鏈、採購美系的巴士成車等新政策,其實就是在地緣政治衝突下劍指中國的一招。以電池來說,根據 IEK 數據,中國生產鋰離子電池在美國市占率達 76%,《反通膨法》可以降低對中國電池、零組件的依賴。


此外,新法推出後各國車廠都要積極爭取補助,但因為新法規定在美國組裝的車廠才能享受,雖然沒有直接禁止中國廠來紮營,但《反通膨法》設有專門審查單位,所以中國設廠的困難度也不低。因此 IEK 認為美國車廠的供應鏈將可重組成功,且新汽車聚落應不僅限於底特律而已,很大機會應該主要會落在美墨邊境延伸閱讀:投資商機分析:美國艾爾帕索(El Paso)及墨西哥華瑞斯(Juarez)雙城探索


不過,《反通膨法》已傷南韓、歐盟等友軍,在貿易夥伴的關切下,拜登已經表示細節「還可以談」。至於台灣和美國雖無簽FTA,但也沒有出口關鍵原料,更遑論國內的車廠出海去美國設廠了,所以對台灣影響倒不是那麼明顯。


歐洲:綠能大旗的搖擺者

因為缺乏主要的天然資源,因此歐洲各國在培育綠能產業上一直相當積極。

歐盟已於 2020 年啟動「歐洲綠色新政」(European Green Deal),訂定 2030 年減碳 55%、至 2050 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(延伸閱讀:2022 圖解歐洲各國最新減碳目標)。


其中電動車的部分,規定 2035 禁售燃油車,並採嚴格的排碳標準,只要車廠沒有達到就面臨高額的罰款,例如新法將從 2018 年銷售車輛平均碳排放標準 120g/km,縮減大約 21%,來到 95g/km。根據 U-car 統計,假設車廠仍維持舊標準,只要一年賣出 100 萬輛車,最終車廠需要支付的罰款總金額會高達新台幣 800 億元。


除了給大棒之外,也有給胡蘿蔔的激勵方式,例如 2025 年前歐盟預計增加 18 億歐元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,希望從現在的 30 萬個充電樁, 2025 年前達 130 萬個、2030 年前達 300 萬個。又例如德國的電動車補貼最高達 9,000 歐元,連車廠也有生產電動車的補貼。法國電動車補貼最高達 12,000 歐元,為全球最高。


圖片來源:Istock



逐高城牆,兩邊討好

雖然歐洲電動車市場最為蓬勃也成熟,但歐洲汽車一直是行業內的最高標竿,我國業者要打入歐系車廠都要經過更嚴格的安規與認證,近幾年的碳足跡更是拉高了打入和留在歐洲汽車供應鏈內的難度(延伸閱讀:歐盟碳邊境稅(CBAM)違反 WTO 原則?)。


展望未來,汽車產業是作為歐洲的命脈之一,多年來德國車在中國發展風生水起,即使是在地緣政治的衝突下,歐洲也會不願意輕易與中國決裂,歐洲勢必想繼續扮演牆頭草,兩邊討好的腳色,才能讓歐洲的車企繼續持盈保泰。


小結:

在燃油車轉為電動車的空檔時期,天下大亂、形勢大好,中、美、歐預先透過各種補貼與罰則,想辦法達到該國的電動車政策目標,另一方面則幫忙國內的車廠擋下外敵、搶下海外市佔。除了大國之外,其他國家也都動作頻頻,例如越南最大車系 Vinfast 進軍美國(解密新南向:越南汽車工業第一品牌 Vinfast 簡介)、日本豐田也已加速電動車的布局,也都相當值得讀者關注。


我們可關注以下三點:

1.新保護主義興起:從前文中可以了解中、美、歐在政策上都追求自製率,車廠也保持及時交貨的需求,本文雖僅談論汽車產業,放諸其他產業恐怕也有類似的狀況。未來世界仍需要全球供應鏈,但討厭太長的供應鏈


2.關鍵材料成戰略物資:目前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,面臨相當的考驗。特斯拉上游供應商、知名鋰礦公司 Piedmont Lithium ( PLL ) 首席執行長 Keith Phillips,接受採訪時卻直言,全球其實沒有足夠的鋰來實現各國政府的目標。據研究機構也顯示,全球鋰將在 2025-2030 年之間最為緊張,未來車廠將怎麼確保供貨,將會是一個挑戰(電動車電池大火拚?大廠布局策略一次看!


3. 人才需求:綜上所述,在整個企業開始重新布局時,挑戰將比過去更加嚴苛,人才的取得更是顯得重要,未來大企業需要的是同時通曉地緣政治、物流法規和產業動態的高階人才。您,準備好了嗎?


 

參考資料:

 

作者簡介|詹大安


曾居住於台北、紐約。從城市文化風貌到跨國產業研究,在工作和生活之間,嘗試以更宏觀的視角察覺變化中的趨勢。以口舌品味美食、以足跡行遍世界、以文字記錄當下,同時致力於行銷台灣形象的國際經貿工作者。部落格請點選

 

創新未來學校 推薦課程:

3/4(六) 線上開班 熱烈招生中!


在系統化企劃方法的輔助下,

建構事業的有效商業模式,

幫助您成功打入目標市場。


以上課程均視疫情調整,歡迎私訊 LINE@、來電 (02)6617-1766,或關注粉絲團最新資訊!

170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