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風雲:景氣不好,為什麼企業還要硬著頭皮買綠電?
- 創新未來學校
- 5月9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本篇將介紹台灣企業購買綠電的驅動力,也會聊聊為什麼有人喊買不到綠電?綠能市場遭遇逆風,會有什麼影響?
企業購買綠電的驅動力,首先是因應重視永續發展的潮流,企業設下自身的 ESG 目標。像是許多企業加入國際的 RE100 倡議,RE100 旨在呼籲加入的企業,公開承諾其於 2050 年分階段達成 100% 再生能源使用。目前已加入的台灣企業就有 36 家,其中最具代表性企業如台積電,便提出 2030 年綠電使用比例達 60%、2040 年達成 100%。美妝品牌歐萊德則設下 2025 年就要達到 RE100,並提前於 2023 年達標。
第二則是面臨外在的法規要求。像是我國經濟部在 2021 年公告「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」,即俗稱的「用電大戶條款」,要求契約容量在 5000 瓩以上用戶要使用一定比例綠電。另外,金管會 2020 年發布「公司治理 3.0 - 永續發展藍圖」也要求大型上市櫃公司編制永續報告書。用電大戶條款要求企業不管是透過自行裝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、儲能設備,或是向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,須達到 10% 綠電使用義務,否則將會面臨罰則(繳納代金),這便是透過法律強制力要求企業使用綠電。
除了自身與法律要求,其實來自市場的要求更是一大驅動力。許多科技公司設下自身 ESG 目標,並會要求供應鏈也須遵守。像是蘋果公司會定期公告Supplier clean energy program,揭露其下供應鏈使用綠電的情況,以達成 2030 年全面碳中和目標。其中進入供應鏈的台灣企業,像是日月光、大立光,也都會面臨在客戶要求下於製程使用綠電的情況。
在我國綠電開放自由交易後,時常在報章雜誌看到企業表示買不到綠電,或是都被台積電包走的新聞。過去綠電透過躉購制度賣給台電公司,許多再生能源業者並未選擇脫離躉購制度到自由市場,像是大多數第二階段的離岸風場。但是隨著台電躉購的價格逐年下降,進入自由市場的綠電比例有逐年攀升的趨勢,至 2024 年提高到 8.8%。
再者,綠電自由市場,就像其他自由市場一樣,大型企業在議價能力或是信用評等上自是有優勢。報告也顯示 2024 年市場前五大綠電買家,佔整體交易量的 51.8%;不過仍可以看到中小企業進去市場的數量以及交易量也正在提高。其實綠電技術類型多元,有規模較小的陸域風電、太陽光電,以及大型的離岸風場,企業應視自身需求購買適合的綠電來源。
近一兩年,也可以看到太陽光電或是離岸風電的開發因政策改變或成本上升,市場遭遇逆風的新聞傳出。當開發不易供給下降,但企業購買綠電的剛性需求還是存在,可以預見綠電價格往上攀升。新設再生能源案場,多數仰賴企業的綠電需求才得以取得融資完成開發;企業提早購買、持續購買才能確保自身競爭力,再加上政府提供政策協助,也有助於活絡市場。
現在可以看到許多中小企業採用「團購」方式,或是由上游企業帶領供應鏈團購來購買綠電。而像離岸風電在量體與資金需求如此大的綠電來源,購電企業的信用評等會影響開發商是否能取得銀行融資,進而決定是否能興建。經濟部推動成立泛官股售電平台「台灣智慧電能」公司,便規劃由台智電取得國際信評,向第三階段(競價制度)開發商購買一定比例容量的風電,再設計成不同商品賣給企業使用,以利企業依需求購買,也利風電開發商取得融資。
延伸閱讀:
作者簡介|詹大安
曾居住於台北、紐約。從城市文化風貌到跨國產業研究,在工作和生活之間,嘗試以更宏觀的視角察覺變化中的趨勢。以口舌品味美食、以足跡行遍世界、以文字記錄當下,同時致力於行銷台灣形象的國際經貿工作者。部落格請點選。
作者簡介|YL Ko
畢業後踏入台灣離岸風電產業,曾任職於政府、開發、顧問單位。喜歡在飛機經過台灣西海岸上空時,提醒大家看看海上的白色風機。
創新未來學校 推薦課程:

6/29開始,每周六開課!
職稱同為PM,產品經理 年薪上看 180 萬!
建構一套創新產品的開發流程
個案解析教學+課堂試題演練+提供模擬題庫
產品經理專業養成,搶佔下一個熱門職缺!
🔎 更多業界優質課程,歡迎洽詢:
創新未來學校|線上學習顧問LINE@
創新未來學校|FB粉絲專頁
創新未來學校|Instagram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