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解密日本:2023 年最新日系車廠、一階與新創動態

已更新:2023年7月31日

隨著全球主要車廠量產電動車,主要排碳大國訂於 2030-2035 年之間停售燃油車,讓過去燃油車擁有優勢的日本車廠也面臨電動化的壓力。本文希望你知道:日本三大車系、日本新創和一階在新能源車上的布局



一、日本傳統車廠

(一)豐田 Toyota :

成立於 1933 年,總部位於名古屋。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一大車廠。

豐⽥關注的是「如何快速減少碳排」,並認為「混合動⼒⾞」才是消費者負擔得起的選擇。因此,早期佈局是通過混合動力車型(如Prius),實現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減少碳排放;隨著Tesla等新創崛起,豐田承認電動化也是重要的趨勢,2026年前將陸續上市數款bZ系列純電車。同時,豐田也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進行佈局,開發和推廣燃料電池汽車(如豐田Mirai)。


例如從2023年4月起,豐田與日本東京都政府合作,以氫燃料電池小型卡車在東京都配合物流業者運送貨物。另外,車用軟體方面,豐田既有軟體人才約9,000人,為了滿足未來需求,刻正進行人才倍增計畫(透過提供集團中既有職員在職進修課程達成)。


據報載,豐田的臺灣供應鏈包括台達電、聯電、IKKA-KY(第一化成)、敏實集團(精確)、為升、麗清、和大、台化等。

(二)本田 Honda

成立於1948年,總部位於東京。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二大車廠。與 Toyota 並列「雙田」的 Honda,與其他日本車廠相比,本田開發純電動車最積極,其目標是2040年新車100%銷售零排碳車,雖然大部分會是純電動車,仍保留氫燃料電池車的一席之地。例如,本田與五十鈴(Isuzu)汽車簽約,五十鈴開發的氫燃料電池大型卡車,將搭載本田供應的氫燃料電池系統,目標2027年推出。


另外,本田將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汽車工廠,生產氫燃料電池版本的休旅車CR-V。車用軟體方面,本田既有軟體人才約5,000人,2030年要倍增到一萬人(透過招聘印度IT人員達成)。


據報載,本田的臺灣供應鏈包括IKKA-KY(第一化成)、台積電、廣華等。

(三)日產 Nissan

成立於1933年,總部位於東京,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三大車廠。

日產為「雷諾-日產-三菱聯盟」的其中一員,並且持有三菱(Mitsubishi)的股份,兩家公司共同開發輕型EV。2010年日產的Leaf曾是純電動車的前鋒,以其可靠性、高效能源利用和較長的續航里程而廣受認可。2021年推出後繼的Ariya、2022年推出的Sakura,後者曾獲得當年年度風雲車頭銜。


2020年開始,預計將投資兩兆日圓,預計到2030年為止,將電動車增加到19款。日產也加碼投資1,400億日圓在全固態電池 。車用軟體方面,日產預計每年自行培養100人。


據報載,日產的臺灣供應鏈包括IKKA-KY(第一化成)、榮炭、廣華等。

(四)鈴木 Suzuki:

成立於1909年,總部位於靜岡縣濱松市,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四大車廠。


曾在2010年推出其第一款電動車型,名為「鈴木Plug-in EV」,但之後就沒有新作品,隨著日系其他車廠的純電車款上市,鈴木也將在2025 年發表新款電動SUV,並且與豐田合作相關動力技術,同時藉由印度政府的電動車補助來攤提開發成本(延伸閱讀)。

(五)大發 Daihatsu:

成立於1907年,總部位於日本大阪,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五大車廠。


大發下屬豐田汽車集團,以生產小型車和微型車/迷你車而聞名。大發在2012年推出了其第一款電動車型,名為「大發e: S」,但後續也就沒有太多消息。未來,大發將在2025年推出價格約100萬日圓(約8,800美元)的電動車,藉此逐步推廣與轉型。2030年希望全球銷售的350萬輛新車,都將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。

(六)馬自達 Mazda:

成立於1920年,位於日本廣島,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六大車廠(根據日經,Mazda約占全球2%市占)。


1996年福特成為其母公司、2008年因金融海嘯退出持股、2012年福特與馬自達於泰國共同合資,準備AutoAlliance Thailand的皮卡貨車產能。但要到在 2019 年的東京車展中,才正式發表了 MX-30 純電跨界休旅。Mazda 接下來將強化 E-Axle 電動軸,以及在2028年發表純電平臺。目標到 2030 年時,純電產品比率提升至 40%,2050 年供應鏈碳中和。


據報載,馬自達臺灣的供應鏈有台達電、富田、康舒、和大、廣華等。

(七)三菱 Mitsubishi

成立於1970年,總部位於日本東京,依CarExpert2022的全球生產數排名,日本第七大車廠。


三菱汽車於2009年推出了其第一款量產電動車型,名為「i-MiEV」(Mitsubishi innovative Electric Vehicle)。i-MiEV是一款純電動城市車,雖然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量產的電動車之一,但已經在2020年停產。如剛剛在日產一節中所提到,雷諾-日產-三菱聯盟預計在2030年度半數的新車銷售為電動車,並在2035年達100%。

(八)速霸陸 Subaru :

成立於1953年,位於東京,豐田持股。


速霸陸在電動車領域的發展相對較緩慢,一直要到2021年11月Subaru才推出首款BEV(Battery Electric Vehicle)純電動SUV休旅車「Solterra」,象徵Subaru正式邁向純電新世代。未來,速霸陸目前生產引擎車與油電混合車(HV)、e-BOXER車系的矢島工廠將建立BEV新生產線,2025年生產10萬輛BEV、2026年增為年產20萬輛BEV,2027年大泉工廠也開始生產BEV,2028年達年產20萬輛。


據報載,速霸陸的臺灣供應鏈包括聯電等。


二、日本新創車廠

(一)EV Motors Japan

成立於2019年,位於福岡,主要生產10-20人座的電巴及商用物流EV


2022年已在九州設立工廠,2023年開始組裝生產,初期預計生產能力200輛,未來希望提高至1500輛。目前已完成的4輛,皆委由中國組裝製造。


據報載,緯創投資1億日圓。

(二)Smart Drive :

2013年成立,於日本東京,是一家提供汽車駕駛數據收集、分析及解決方案的新創企業。

在Smart Drive看來,車輛的行駛數據本身並沒有價值,在對這些數據進行適當的分析後,就有可能根據數據提出多種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最終產生價值Smart Drive的數據可用於車輛運行的各個環節,包括車輛保險、租賃、買賣、後期維護、車聯網


Smart Drive目前主要以企業用戶爲主,爲企業提供車輛管理服務和數據分析,其主要客戶包括日本最大的運輸公司西農運輸、法國安盛保險公司、日本燃氣公司等,已銷售的設備數量超過2萬臺。


據報載,已獲鴻海、Sony投資。

(三)Folofly

成立於2021年,位於京都。


主要生產商用電動車,可根據客戶需求改變車廂部分,能應對冷藏和冷凍商品的配送等廣泛需求。Folofly並非自己生產廂型電動車,而是以fabless模式,由中國車廠東風汽車集團旗下的東風小康(DFSK)負責生產,Folofly負責設計改良,以符合日本的道路安全標準。

(四)ASF 雙日株式會社

成立於2020年,位於東京,為電動商用車無工廠製造商。

ASF 雙日株式會社負責車輛的規劃設計,廣西汽車集團旗下的柳州五菱汽車負責生產。

(五)Tier IV

原本以自動駕駛界微軟(Microsoft)為目標,開發自動駕駛系統與平台的日本新創公司Tier IV,現在也跨入硬體領域。


Tier IV計劃自己設計EV,首輛車將由中國不具名EV新創代工,並預計在2023年6月完成。屆時,Tier IV的自動駕駛事業模式,除出售車輛外,還提供系統定額出租服務,EV售價為每輛5,000萬日圓。


三、一階供應商

(一)日本電裝 Denso :

成立於1949年,位於愛知縣。全球第二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。在引擎零件和空調零件部分,全球市占率約 30%。電動車重要的逆變器專利是 Denso 強項。


豐田是 Denso 的大股東,同時也是最大客戶,幾乎有一半的營收都來自 豐田,不過本田、Stellantis 同樣位列 Denso 一長串的客戶名單中。


臺灣業者合作狀況:

台積電計劃在熊本設廠成立公司, Denso也有取得少數股權。雙方合作的領域包括自動駕駛系統。此外,聯電4月也宣布與Denso合作研發電動車使用的功率半導體,Deson負責設計,交給聯電在日本三重縣的工廠製造(產業風雲:全球前10大汽車零件產業供應商(Tier 1)動態)。

(二)愛信精機 AISIN

位於愛知縣。汽車零配件生產商世界排名前五名,生產發動機動力總成、車體與底盤以及售後市場零配件等。

(三)日本電產 Nidec

位於京都,日本電動車馬達、逆變器、齒輪一體化製造商。

(四)日本住友商事 Sumitomo

位於東京,日本住友商事已連續26年,被美國《財富》雜誌評選為「財富全球500強」,參與投資日本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計畫、歐洲最大的停車場業者,及北美最大的共享汽車營運業者。


臺灣供應鏈:與華德動能合作開發符合日本法規的電動巴士,此電動巴士將在日本西鐵巴士北九州小倉汽車營業所,和日本西鐵島城汽車營業所進行示範運行。

小結:

相較歐美中都已經有一定的電動車滲透率之下,日本的電動車發展較為緩慢,加上日系車廠仍然相對保守,比較難想像日本電動車突飛猛進的可能。不過,目前電動車在東南亞滲透率仍低,且當地仍是日系車天下(例如豐田在該區占有率高達35%);此外,市場認為2025 至 2030 年各家EV的戰略重點是在技術和商業模式方面差異化,日本車廠的技術仍強大,相信未來仍有許多日系車廠可以發揮的空間。


 

作者簡介|詹大安


曾居住於台北、紐約。從城市文化風貌到跨國產業研究,在工作和生活之間,嘗試以更宏觀的視角察覺變化中的趨勢。以口舌品味美食、以足跡行遍世界、以文字記錄當下,同時致力於行銷台灣形象的國際經貿工作者。部落格請點選

 

創新未來學校 推薦課程:


8/5(六)9:00~12:00、8/9(三)14:00~17:00


透過「競品分析」的工具方法控管專案

學習如何撰寫出有效的競品分析報告

完成新產品開發設定之目標,成為優秀產品經理



💪 歡迎私訊 LINE@、來電 (02)6617-1766,或關注粉絲團最新資訊!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