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產業風雲:以三個方向觀察台灣電動車產業布局

已更新:2022年2月9日



因為全球環保法規日趨嚴苛、電池成本的下降,預計 2025 年電動車將與燃油車同價。2030 年全球電動車可從現在的年銷 240 萬輛成長至 3,000 萬輛,2035 年全球汽車銷售中,每兩輛就有一輛是電動車。


臺灣在發展電動車上具備優勢,簡單來說在硬體上有電子產業鏈 ,可以進行馬達、面板、晶片,從電池到充電樁軟硬體整合。再加上常年代工,成本控制相當有經驗,之前的文章也已說明延伸閱讀:2020 臺灣汽車零組件產業觀察,但是臺灣缺乏電動車整車,國際排名又屬後進,如何讓國際車廠和重要買主看到?


本文將介紹,海內外對於臺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三種建議與呼聲如下: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
一、打造國際級示範的智慧交通島嶼網


第一派的說法,來自國際車廠和國外學者,若臺灣願意投資 100 億台幣(比方說),擘劃未來 100 年臺灣智慧交通系統的發展,將自駕車結合社區巴士、捷運、高鐵,發展臺灣獨特的島嶼交通系統,減少城市停車的需求,將道路做更妥善的規劃。如果政府能適時端出如上所述的整體願景,邀請在臺灣的使館、外商和重要關鍵人士來看,不只是想著把自家產品賣出去,而是提供國外政府、外商合作的機會,同時磨練自己的技術能力,臺灣就有機會能邀請到全球前 10 大電動車 / 研究機構代表與供應商(延伸閱讀:全球前10大汽車零件產業供應商Tier 1動態),打響臺灣電動車王國名號,最終成熟地將整套系統輸出海外。


二、將 MIH+ 升級成 Apple Car 國家隊


另一派的說法常見於政府單位與智庫研究,蘋果切入電動車將帶來巨大商機,若只憑個別臺灣業者單打獨鬥,對蘋果採購來說,吸引力不高。而 2020 年鴻海決定進軍電動車市場,推出的MIH 平台就是結合電動車軟硬體的開放平台,可有效降低打造電動車的成本,預計在 2021 年底前,應該會有 2 款乘用車,及 1 款電動巴士將會採用 MIH 的開放平台。


若能擴大 MIH 變成 MIH+,並由臺灣政府在後支持,向美國政府、業者推薦媒合 MIH 及其周邊,以搶佔 Apple car 訂單,或至少擦邊球拿下底盤或其他周邊零件,未來很有機會可以率隊打群架拿下 Amazon、google、Tesla 和其他前述新切入電動車科技大廠的電動車訂單。

(註:撰文此時 2021年3月),MIH 尚未有網站,且 MIH 平台與其他 6 個電動車平台(福斯、現代、大眾、豐田等)的差異性、初期各平台是否存在資源排擠,有待確認(延伸閱讀:鴻海電動車 MIH 成軍大事紀)。


三、搭建國家級展示平台的 E-Mobility


第三派的說法來自國內執行行銷的單位,例如過去臺灣只有汽機車零配件展,電動車只是其中一環,應該把電動車、綠能交通等獨立出來,作為單獨的展覽,以國家隊之姿,整合現在正熱門的車用晶片、MIH,再搭配公協會(車測中心、金屬中心、電電公會等)的科技研發實力,透過整體性的產業行銷,和合作已久的汽車業大咖、重要論壇、研討會和國際會展等,精準地對國外汽車界人士宣傳臺灣的電動車產業。


技術價格才是硬道理 厚植業務行銷能力

不管臺灣最後選擇了哪個策略,如何把臺灣電動車打入國際供應鏈最重要的核心問題,仍然不脫臺灣產品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。


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,如果臺灣整體能打造出更多隱形冠軍,透過內部教育訓練增進業務能力、或請外聘講師的方式,例如取得認證等,來達到提升公司的業務和行銷能力。臺灣即使未來尚且還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,也還是能成為國際車廠與一階供應商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。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
(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)

 

資料來源:

- 國票投顧,新能源車無限想像 科技巨頭爭相競逐 Apple car 要來了,2021.2.17

 

作者簡介|詹大安


曾居住於台北、紐約。從城市文化風貌到跨國產業研究,在工作和生活之間,嘗試以更宏觀的視角察覺變化中的趨勢。以口舌品味美食、以足跡行遍世界、以文字記錄當下,同時致力於行銷台灣形象的國際經貿工作者。部落格請點選

 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