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一年之後,想參加線上商展的國際業務們都經歷了些什麼?

已更新:2022年2月9日


情之前,會展產業數位化的呼聲很高(延伸閱讀:2018 亞洲會展產業論壇(AMF)經驗談;無奈何疫情來的太快,就像龍捲風,虛擬線上活動成為了疫情下商業進行的唯一的選擇。真正可以大展身手的時候,卻發現舊愛還是最美。


我們先來看看虛擬展覽的進行方式,以及目前線上商展的發展情況。


圖片來源:Pexel


數位平台複製實體功能


國際上大型虛擬線上活動,例如消費性的電子展 CES、北美的汽配展 APPEX 等,仍然是以實體功能作為複製的對象。


國外大展開始打造虛擬平台,讓參加者可體驗接待大廳、報到處、資源中心、展覽廳、會議廳等等與實際會展一樣的設施與服務,並提供互聯網建議和會議預約服務等線上功能。

此外,為了讓賣家有意願參加,線上展覽也提供網路視訊洽商的服務,不論是參觀的買家或者展出的賣家,都號稱可以比現場活動更有效益,宣稱視訊可更有效的配對買家和賣家的需求。


最後,在虛擬會議 APP 中可如親身體驗有獎活動,刺激參觀流量及贊助,並鼓勵與會人員加入社交媒體增強市場效應。


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,歡迎移駕到另外一篇文章有專篇的說明(延伸閱讀:疫情下的線上展覽智慧AI媒合平台系統(Grip))。


截圖自 AAPEX 官網

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


整理展覽公司、參展商和公會,對於虛擬展覽的評論,大概可以有以下幾種:


線上工具的限制:

使用工具的人,應該要了解工具的侷限。雖然線上的展覽已經被討論了好幾年,但突然之間被實際應用,自然也出了很多狀況。線上工具可以用來討論事情,但要做成展覽,使用者介面還不完全成熟。此外,3D 展館對於平常不會玩遊戲、或是空間概念比較弱的參觀者來說,跳出率就會很高。


隔著螢幕的距離感:

過去透過傳統實體展覽,可一石好幾鳥,透過攤位的裝潢、面積等向老客戶展現信用,向新客戶展現實力,向一般民眾展現公司形象,調查市場的脈動。前輩曾說過展覽不見得是來拿訂單,而是來和老客人說:「嗨,我還在喔。」但在疫情之下,即使是老客人有來看線上展覽,他的 1 次點擊,實在讓人很無感,也難用網站上漂亮的影片、輪播的 Banner 去和客戶證明,公司目前的狀況,也比較難得到想要的市場資訊情報。


投注成本效益低:

  1. 即使是線上展覽,所需的費用相當的高,最高到原價 8 折賣的都有(約新台幣 20 萬元),但各大國際展覽公司,都用類似的數位行銷方式在對買主宣傳,Email 都進了垃圾郵件了。

  2. 況且全球都在封城的狀況下,經濟是停滯、甚至倒退的,國外公司能省就省,客人也很忙,預算變少,事情變多,去線上看展的順位,自然被排到後面,對參展的人來說,花了大錢又沒效果,自然是敬而遠之了。


不只是資訊傳遞 而是人際間溫度交流


撰文的此時(2021年3月),疫情當頭,從事海外業務的人們,似乎仍沒有太多選擇。

對國外的展覽公司來說,明知線上工具的缺點,卻也是不能不推,再不用力推下去,就要吃土了;對國外業務來說,不知道疫情怎麼發展,重點是回國沒有人想 14+7,那線上展覽貴鬆鬆的帳單要不要刷下去,也是讓人把手帕糾結到斷掉好幾條。


回歸會展產業的核心,不管是數位還是實體的方式,展覽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「體驗經濟」,而不只是硬性的資訊傳遞。資訊的傳遞已經有越來越多種的方式,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加多元的替代方案(例如現在的虛實整合),怎麼樣能夠回歸體驗、溝通,或許是商展策展人應該在思考工具方式時考量的要素之一。


圖片來源:Pixabay

(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)

 

作者簡介|詹大安


曾居住於台北、紐約。從城市文化風貌到跨國產業研究,在工作和生活之間,嘗試以更宏觀的視角察覺變化中的趨勢。以口舌品味美食、以足跡行遍世界、以文字記錄當下,同時致力於行銷台灣形象的國際經貿工作者。部落格請點選

 



Commenti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