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那些暫時消失的生活,耳朵都知道。

已更新:2021年6月3日



4 月旅居在台南,當時本土疫情還是零確診,巷弄之間穿梭遊走,想好好花上至少 30 天,融入這座 400 年城市「文文仔火」的慢速步履與時間觀。日子的滋味有時在吃,炒鱔魚意麵的脆口收汁,老下午的白糖粿,吃進嘴裡甜在心裡;生活的況味有時在景,百歲老樹的街廓、廟宇香爐的輕煙、城市邊隅的漁光島及古蹟探巡。


吃與看,原以為這就是台南的正確打開方式了,直到我的耳朵聽到了一張明信片。紙上文字寫著:


衛民街 午後電台

PM 4:30

那天下小雨,在台南火車站周邊繞進

小巷,除了有特色的小店面,還有五

六零年代的理髮店。下午時分,悠閒

的居民撥放著沈穩又鄉土的電台聲,

與騎樓下養著的鸚鵡相呼應,偶爾有

大型車呼嘯而過,庶民的小生活,在

每一個角落發生,發聲。


明信片剪裁了一段實地錄音,放進二維碼裡, 彷彿神之巧合記錄了我路過衛民街的某個瞬間,阿婆酷暑天搖著扇,聽著地下電台。在這些被忽略的聽覺風景中,我補足了對台南的想像;我們通常會看,而不是去聽所生活的城市,如果聆聽方式得當,不難發現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獨特音軌。我驚喜之餘,買下了這套明信片其他聲音地景,例如 AM11:35 的林百貨,以及PM5:40 的城隍街口。


什麼是聲音地景?


「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,注定會一直聽著,但這並不表示,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。」— Murray Schafer


世界音景計劃(World Soundscape Project 簡稱 W.S.P.)是一個國際研究項目,組合字 Soundscape 為聲音 (sound) 加上風景 (scape) 構成。由關鍵人物,加拿大作曲家、作家、環保學者、教育家 R. Murray Schafer 於 1969 年發起的一項研究和教育事業。W.S.P. 對環境採取了跨學科的方法,整合了聲學、建築學、音樂理論、社會學、人類學、語言學和歷史學。這樣就可以分析聲學環境的所有複雜性。


簡單來說,就是人與聲音環境的關係


人體擁有約一千一百萬個感覺接受器,其中將近一千萬個獻給視覺。視覺無疑是人類所有感覺能力最強的一項。這導致我們總是以一種視覺中心主義來建構周遭,對聲音不夠敏感,也缺乏標準。


例如,為什麼世界範圍內,紅綠燈的樣子都相對統一,聲音卻各不相同?東京是一種「啾啾啾」的高亢鳥叫,香港是「嗒嗒嗒」平穩的機械音,同樣是在台灣,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,有的是布穀聲,有的報路名,六都不盡相同;每座城市的交通信號燈成了有趣的差異指標,壞處是苦了需要有聲導引的視障者,但往好處想,聲音環境的確有著超越視覺的豐富多樣性。


也正是如此,在全球化和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,從聲音的角度去觀察城市,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
紐約尖銳的警笛聲、開羅清真寺傳出的禮拜聲、伊斯坦堡小巷中飄蕩的薩茲琴聲、河內滿街摩托車的轟鳴聲、台灣小發財車的競選宣傳聲,以及倫敦地鐵充滿磁性的 mind the gap。聲音裡攜帶了關於城市的隱秘信息,標誌著屬於地域性文化的聲音。


人類可以將聽到的一切構成聲覺景觀。聲音地景無疑是關於生態、人文與氣象等各種聲音資料,但它能帶給我們的想像與療癒,卻遠遠不止於此。


大海嘯鋼琴,奏出生命迴聲



自然界的聲音是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追求的永恆樂曲。在紀錄片《終曲》的開始,坂本龍一走入日本東北地震災區,彈奏著一架在 3·11 大海嘯中被嚴重侵蝕的鋼琴,它有些走音,部分琴鍵按下後也不能再回彈。


被海嘯沖刷的鋼琴琴鍵鬆動,荒腔走板。他卻有著這樣的思考:「走音的琴,其實並非走音,而是這些自然的物質正在拼命掙扎要回到過去的形態。鋼琴在我心中,是人類擅自拉出基準,調出的不自然聲音...海浪一瞬間湧來,讓鋼琴回到自然的形態。」


這一架由大自然幫忙「調音」的鋼琴與它回歸的鍵音,收錄在坂本龍一 2017 年個人專輯《async》中。每一顆震落的音子,都連結了日本人民對於海嘯的記憶,也喚醒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。


坂本龍一安排 YAMAHA 品牌的調琴師替鋼琴修繕——只有外表恢復如初,聲音卻仍保持被海嘯衝擊後的走音狀態。在後來特地為它開辦的裝置展上,鍵盤上方被安置了機械錘,它們會將全球實時地震波的頻率用動力呈現,穿透記憶傷痕,在鋼琴上敲擊出永不重複的樂曲。


疫情時代,UGC 城市電話亭


2020 大疫年分隔線之後,人人都是心靈受災戶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曲教授級的坂本龍一,但我們依然可以嘗試努力聆聽生活。


寫文章的現在,台灣正經歷煎熬的三級警戒,我們不能與想念的人相見,不能踏上計畫已久的旅途去玩耍,甚至不能返鄉。擁抱被無限期推延,聲音一夕間成了跨越病毒與距離的慰藉。


企劃人該怎麼出手?

試試聲音地景+ASMR+UGC


上海自媒體曾在 2020 年封城的春天發起一項社交實驗企劃,通過即時通訊軟體開了一家 24H的城市電話亭,網友可以錄下自己身邊的聲音,加上一段情境文字與城市名,例如火鍋鍋底翻滾的聲音、吃零食的咔咔聲、撕包裝袋的聲音、在家拿剪刀剪頭髮的聲音、貓咪呼嚕聲、翻書聲、閒聊聲、正在看的電影、雨滴落在屋簷上,又或者是一句想親口說出卻被耽誤了的告白。


利用 UGC (user generated content),即使用者創造內容的方式,徵收不同城市的聲音地景,或宅在家時令你感到放鬆與平靜的 ASMR 環境聲;另一方,想收聽的人可以直接對前台留言發送「聽電話」三個字,選擇想聽的城市,然後等待電話亭傳送這座城市的任意聲音。


這項企劃成功吸引到年輕人的注意,蒐集到 660 座城市就地扎根的孤單。有人說,這種陪伴是有聚合力量的新型聲音社交;有人說,這是錄給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思鄉藥;有人說,他們終於可以真正入睡了。


2021 年,輪到我們為台灣把脈



英國聲音藝術家 Stuart Fowkes 說:「當我們開始聽,或許不一定能注意到什麼東西消失了,但當它回來的時候,我們一定會發現。」


一直以來,聲音都微妙地影響著我們對待世界的態度。它帶來獨特的聲音知覺與記憶;它也往往不可說地雜揉成某種複雜的、通感式的多重體驗:一股思緒、一種力量、一段情緒,甚至模擬出皮膚上幾近真實的觸感。


我突然回想起那天在買聲景明信片時,二樓還有一個台南小吃互動體驗——辦桌專用紅白格塑膠桌巾上有各式食器盛具,拿起碗盤放下後,桌面感應連結就會開始播放府城小吃的聲音。


當時隨手拿起的湯包竹蒸籠,是熱騰騰的水氣往四面八方散去的聲音,阿姨吆喝著親切的南部腔調混雜著想像中的美味撲鼻。接著我想起小卷米粉熱湯攪滾的聲音、微風在午後的吳園窸窸窣窣,以及王育德唸起的台語詩。怦怦—怦、那是活在上個月立夏,健健康康的台灣。


現在,台灣正在發出前所未有的聲音。

你的 #StayHomeSounds 是什麼?


無人機記錄下自動封城的空拍圖,照片記錄下指揮官的一夜白髮,我們用擔憂且心疼的雙眼注視著台灣,那麼它此刻的心跳聲呢?


關掉令人煩躁的新聞台之後,生活中的顆粒感為你摩擦出什麼聲音地景?我們就是城市的心跳,我們就是土地的脈搏。當我們開始真正聆聽生活,或許不一定能注意到什麼東西消失了。但當它回來的時候,我們一定會知道。



 

作者簡介|Alysha


INFJ。精品公關出身,洄游在公關和行銷之間,藝術與商業之間,擅長品牌文化價值及整合跨界傳播,喜歡閱讀書,但做得最好的是閱讀人。現下是一名漫遊穿梭在各地的城市游牧者。

 

創新未來學校 推薦課程

2021/10/02開班,早鳥優惠中!

因應疫情,將調整至七月下旬,歡迎預約報名。

優化網站數據,提升成目標轉換率! 以上課程均視 疫情狀況調整,歡迎私訊 LINE@,或關注粉絲團最新資訊!


bottom of page